查看原文
其他

张晓军:课程考核创新的四大误区

张晓军 西浦ILEAD
2024-09-28


 

本文作者:张晓军

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教育官,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领导小组组长,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创业与企业港院长,英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席会士(Principal Fellow)。兼任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可持续发展联盟秘书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随着教学创新热潮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持续升温,大量的一线教师走上了教学创新之路。当前教学创新中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就是针对考核方式的创新。考核方式的创新主要指改变、升级课程中的考核设计。近年来关注较多的改变包括从终结性考核到过程性考核的转变,传统期末闭卷考试的比例大幅降低。


这些创新从根本上推动了课程质量的提升。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创新的队伍,各种各样的创新也涌现出来,尽管这种多元化有利于创新本身,但考虑到考核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关键环节,考核设计需要尽可能避免明显的失误。本文以下述考核设计方案为例,来阐述考核创新的实践中经常出现的误区。




举例

章节测试 10%

课堂互动 10%

小组作业 10%

实践报告 20%

期末考试 50%


误区一

一门课考核任务越多越好


近几年课程创新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考核的环节越来越多,从过去一门课主要靠期中、期末考试两个环节快速演变为往往有五六个甚至十多个考核项目。在以上的案例中共有五项考核,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一学期共有五门课,每门课有五项考核,那么一个学期一共要应对25个考核项目,这样的话,学生一个学期都要被卷在应对考核的漩涡中。


由于考核往往是一门课中学生最关心的部分,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可能被最大化地锁定在一个又一个短平快的考核活动上面,从而少有可能去关注考核之外的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就会导致学习越来越成为完成指定任务而不是培养学习兴趣的统一化动作。


这里更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考核的意义。很多时候一个考核被设计出来,往往是老师希望去查看学生是不是学了应该学的知识,是不是学好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为中心”的理念。如果我们关注“以学生为中心”,那么考核实际上可以被看做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即通过考核引导学生在一门课上的学习计划和行为。如果按照这样的理念,设计一个考核项目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这个项目会引导学生什么样的学习行为?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应该被倡导?不同的考核项目是否在引导学生一致的学习行为等等问题。


误区二

在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就是过程性考核


现在流行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因此几乎每门课都实践这样的理念。在很多课程设计中,上述的五维考核设计就被认为是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典型。这里一个明显的误区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就是过程性考核。


实际上过程性考核并不是指在一门课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过程”,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例如现在流行的线上章节测试,很多老师认为是过程性考核,实际上多数是典型的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的实质是在学生学习某个东西的过程中通过考核给予学生反馈,然后学生可以结合反馈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学习,因此过程性考核的核心是反馈和基于反馈的优化。


章节测试一般以一段时间内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为主要测量内容,如果学生通过了,那么实际上就“终结”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更像是一个迷你版的期末考试,并不具备实质性的反馈和基于反馈的优化。


误区三

通过知识学习水平可以衡量能力的水平


随着近些年能力和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课程中把诸多重要的能力和素养作为目标,因此也就需要体现在考核设计中。但是关于能力和素养目标的达成度的衡量一直是一个挑战。其中一大误区是通过衡量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来衡量其能力和素养水平。


例如,在混合式教学中,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某些指定的内容,然后通过章节测试来衡量知识掌握程度,这种测试被广泛解读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实际上学生在课前学习老师推荐或推送的线上知识并不构成实质性的自主学习,而是学生长远发展所需要的自主学习中很小的一部分。


在当今时代任何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至少包含自主学习的意识、自我规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等维度,上述混合式学习中的课前指定内容学习和章节测试只能训练和衡量学习能力的水平。


通过知识学习水平来衡量能力水平的误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对特定能力的理解不深入、不具体导致的,或者是因为持有知识学习水平是特定能力水平的基础和前提的错误假定,亦或是没有很好的可以衡量能力水平的方法,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来衡量知识学习的水平。而要走出这一误区,就需要通过创新找到真正可以有效衡量特定能力水平的方法。


误区四

只有期末闭卷考试才是实打实的


尽管近些年来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课程考核评价创新,主要的趋势是从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到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从期中期末考试向学习过程中的考核转变,但很多学校和老师持有一个误区,只有期末闭卷考试才是实打实体现学生真实水平的。因此很多学校的政策中规定,不管怎么改,期末考试的成绩不得低于特定的百分比(多数学校为50%)。

产生这个误区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观念没有从知识学习转向能力和素养导向,依然认为一门课的学习最重要的成果还应该是知识的习得,而期末闭卷考试是能最客观衡量知识习得水平的考核方式。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或者老师在心底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和信心,认为其他的过程性考核可能会掺杂水分,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


以上误区很多时候是既有传统教育观念有意无意在课程和教学中的映射,因此要走出误区,根本上还是要靠教学创新,通过创新更新教学观念已经成为新时代老师的基本要求。



报名第九届教育创新年会,
预约第九届西浦大赛决赛观摩席位



2024年5月18日至19日,第九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决赛将在西交利物浦大学隆重举办。届时,入围决赛的49组选手将展示多学科、多维度的优秀教学创新案例。大赛组委会也将启动第十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介绍大赛全流程。

诚挚欢迎践行、关注教学创新的广大高校教师、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及高校管理者等教育同仁莅临决赛现场,观摩49组决赛选手的精彩演绎,与教学创新达人深入交流,深度参与这场教学创新年度盛宴及系列丰富活动,共话高等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未来!

▼请识别海报二维码或点击下列蓝字,了解更多会议详情。

>第九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决赛席位开放预约,诚邀您莅临现场观看49组优秀教学案例


>诚邀高等教育同仁参加第九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聚焦“开放、融合与创新”探索未来教育新路径




 


西浦ILEAD作为教育从业者专业能力和领导力研修、教育创新全球社群运作与未来学校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旨在支持学习者与教育者终身学习、支持教育机构发展组织学习能力。

▼戳阅读原文,预约第九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决赛观摩席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浦ILEA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